落实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等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儿童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护、自救、防灾、逃生的能力。
有关数据显示,昭通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36.74%提高到2021年的47.2%。合作社业务高峰期,可吸纳附近300余名村民就业。
在这个村里,家家户户的土地上都是绿竹,绿竹挨着绿竹,连成一片竹海,绿波荡漾。在全球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木材供应日趋萎缩的情况下,竹子已成为林木供应替代品的首选。吴国琴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对丈夫肖付均说。竹产业作为昭通的特色产业和一县一业的主打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在竹产业发展上,昭通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授之以渔,以每亩补助300元的方式推进原有低效竹林改造,既极大地调动了竹农种竹、管竹、养竹、护竹的信心和积极性,又彻底转变了长期以来只采不管的经营模式,更为竹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
在大关县木杆镇生长着一种独特的国家三级保护竹类——筇竹。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办负责人介绍说,每年的10月就是开展竹子抚育管理工作的最佳时节,我们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低效竹林改造现场培训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竹农讲解竹子的栽培管护知识。由于优质种薯得到全面推广,科技种植措施到位,昭通种植的马铃薯品质优良,质嫩软糯,口感较好。
刘飞欣慰地说,云薯108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选育的马铃薯晚熟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等特点。据了解,马铃薯示范推广项目是昭通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之一。先后培育和引进了理世、天使、仟和等马铃薯加工企业和农投、千和、洪邦、土豆帮等种薯生产企业。其中,噜咪啦作为理世集团的自有产品品牌,就是理世企业以昭通优质的马铃薯为基础原料进行深加工的产物。
近年来,昭通市马铃薯产业链不断延伸,从种薯繁育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逐渐形成。水磨镇铁厂社区山脚自然村村民卢应德是马铃薯种植户之一,我家种了10多亩马铃薯,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光这一项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噜咪啦作为目前覆盖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性品牌,曾连续五届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现为中国薯片十大品牌云南名牌和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之一。采取‘抱窝栽培后,亩产量高于常规品种800公斤左右,每亩能够为老百姓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是鲁甸乃至昭通未来5年至10年有潜力的一个品种。一锄头下去,一个个光滑饱满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圆滚滚、黄澄澄的马铃薯铺满垄畦地头,伴着泥土的气息散发出清新的味道,测产专家、科技干部、种植户以及现场参观的群众脸上满是笑容别羡慕卢应德,日子比他过得好的还很多。
目前,昭通马铃薯产业形成了薯类深加工、种薯外销、鲜薯销售的格局。同时,加工产品取得新突破,目前已经形成稳定的生产技术,样品酒已经在行业内进行小规模评鉴,获得较好的评价。通过科技助力,我们昭通的马铃薯示范推广种植项目取得了实质性成果。2019年,他把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40亩,年产量350吨,当年马铃薯价格好,合作社以每吨2000元的价格收购,合计70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超过30万元。
到了秋天,村民的院子里堆满了马铃薯,有这样的收获,村民感到知足,感到幸福。先后培育和引进了理世、天使、仟和等马铃薯加工企业和农投、千和、洪邦、土豆帮等种薯生产企业。
2008年,水磨镇在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依托科技能人带动,成立了鲁甸县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昭阳、鲁甸、巧家、镇雄、彝良、大关、永善7个县(区)是昭通马铃薯主产优势区,昭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促使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又一大产业品牌。
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测产现场,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测产程序,采取现场测量、称量、计量、核对的方式,确保测产结果准确无误。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处处盈车嘉穗、瓜果飘香,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除去成本,当年张兴祥就赚了2万多元。一锄头下去,一个个光滑饱满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圆滚滚、黄澄澄的马铃薯铺满垄畦地头,伴着泥土的气息散发出清新的味道,测产专家、科技干部、种植户以及现场参观的群众脸上满是笑容。照这样的算法,卢应德每年还有近万元分红。
做活马铃薯经济在昭通市,老百姓普遍认为,马铃薯分为两种:一种是昭通马铃薯,一种是其他马铃薯。2018年他把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年产量280吨,合作社以每吨1500元的价格收购,合计42万元,除去成本,张兴祥纯收入近20万元。
平日,做完自家地里的活计,卢应德便到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又有3万多元。昭通日报记者:唐龙泉飞 莫 娟 谭光吉 聂孝美。
噜咪啦作为目前覆盖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性品牌,曾连续五届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现为中国薯片十大品牌云南名牌和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之一。水磨镇铁厂社区山脚自然村村民卢应德是马铃薯种植户之一,我家种了10多亩马铃薯,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光这一项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经测产,采用抱窝栽培的云薯108亩产量达3587.89公斤,高于同薯种、同地块双行垄作和常规种植的产量。科技点薯成金亩产3587.89公斤。马铃薯香润着昭通的每一个山村。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昭通马铃薯产业将带动物流、包装、印刷等行业的发展。
无限薯光照亮乌蒙大地。双行垄作和常规种植亩产分别为3321.91公斤、2870.31公斤,均低于抱窝栽培产量。
日子富裕了,当年张兴祥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帽子。在今年极端天气的影响下,这个产值还不错。
昭通人把马铃薯作为主食,以前是因为穷,而现在是因为富有。合作社还用价格差的方式对社员进行分红,打个比方,收购马铃薯时,如果非社员每吨1200元,那么社员就是1600元。
在昭通,像张兴祥这样靠发展马铃薯产业脱贫致富的人不在少数。据了解,马铃薯示范推广项目是昭通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之一。卢应德说,基地规模大,合作社长期吸纳周边村民务工,村民每天收入50元至250元不等。从填饱肚子的土豆豆到脱贫致富的金豆豆,昭通市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9月19日,在水磨镇铁厂社区的云薯108马铃薯示范推广测产现场,种植大户卢应德和10余名群众分工协作,采挖、分拣、搬运马铃薯。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昭通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多彩乌蒙庆丰收农民丰收节主题策划报道,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脉络,充分展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近年来,昭通市马铃薯产业链不断延伸,从种薯繁育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逐渐形成。
近年来,昭通围绕主要产区和集散地,大力推动马铃薯加工业。采取‘抱窝栽培后,亩产量高于常规品种800公斤左右,每亩能够为老百姓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是鲁甸乃至昭通未来5年至10年有潜力的一个品种。